51看书网

繁体版 简体版
51看书网 > 铁血帝国 > 第二部 霸业 第五十一章 东北偏北

第二部 霸业 第五十一章 东北偏北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总参谋长这么说完,把茶杯中的渣子捻起来,放到嘴里津津有味地嚼起来。

[注一]真实历史上,光绪二十六年(西元1900年),沙俄制造了江东六十四屯惨案,武力侵占了瑷珲旧城。

[注二]中俄《瑷珲条约规定》,在瑷珲对岸精齐哩江(今俄国结雅河)以南的一小块地区(后称江东六十四屯)仍保留中国方面的永久居住权和管辖权。真实历史上,光绪二十六年,沙俄侵入江东六十四屯,大肆屠杀平民,至少造成一万人死亡。

[注三]新瑷珲即现实中的今黑河市区南七十里的爱辉镇,真实历史上,光绪二十六年沙俄侵略军攻克瑷珲,纵火焚城。1909年,清政府改瑷珲副都统为兵备道,设置瑷珲直隶厅。1913年改为县。

[注四]黑龙江。康熙二十二年(1683)为抗击沙俄,始设镇守黑龙江等处将军。初治江左瑷珲旧城(后移江右新城),故又称瑷珲将军。管辖原吉林将军所属亨滚河上游哈达乌拉河、黑龙江左岸毕占河、东流松花江以西和尼布楚以东广大地区。将军下设副都统,初置一员,名瑷珲副都统,又称黑龙江副都统,与将军同驻江左瑷珲旧城。康熙二十五年,以“居江左,来往公文,一切诸多不便”,与将军衙门一起移居江右新城(又名“黑龙江城”)。二十九年将军驻所移居墨尔根(今嫩江县城);三十八年复移驻齐齐哈尔城。时中俄《尼布楚条约》已签订,故辖境有变更:以齐齐哈尔为中心,北至外兴安岭,接俄罗斯界;东以哈达乌拉河、南以松花江接吉林将军界;西八百余里至喀尔喀河,接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界;西北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与俄罗斯为界。

据《大清一统志》载:瑷珲副都统辖区,“东至外兴安岭兴安河二千六百里,西至内兴安岭一百五十里,南至内兴安岭(今小兴安岭)喀穆尼峰七百里,北至外兴安岭二千五百里”。墨尔根副都统管辖北至伊拉古尔山(伊勒呼里),南至纳穆尔河和西南至诺敏河等地方,驻墨尔根。齐齐哈尔城副都统,康熙三十七年由墨尔根移驻,初辖东至三姓副都统界,西至大兴安岭等广大地区,后有变更。呼伦贝尔副都统,雍正十年(1732)初置总管,乾隆八年(1743)改副都统衔总管,光绪七年(1881)进升为副都统。驻海拉尔河左岸,初无城郭,渐为集镇,管辖东至大兴安岭、西至额尔古纳河、南至布雨尔(贝尔)湖等广大地方的达呼尔、索伦(鄂温克)、鄂伦春、陈八尔虎等八旗军民事务。康熙三十年初,布特哈(满语为“打牲”之意,即打牲部落的总称)设满洲总管一员,索伦(鄂温克)、达斡尔总管二员。衙署设齐齐哈尔城北驻嫩江西岸宜卧奇屯(今莫力达瓦旗乌尔科乡)。光绪朝前辖地错布于黑龙江、墨尔根、齐齐哈尔三城副都统辖境内。布特哈专辖牲丁,凡“牲丁所至之地,皆布特哈总管应巡查之地”;光绪后“六城分地,稍有分界”。光绪二十年总管升副都统。此外,为了镇摄节制呼兰、巴彦、北团林(今绥化)三路,光绪五年又置呼兰副都统,驻呼兰城。八年为招抚游猎鄂伦春人,在齐齐哈尔东北五百八十余里内兴安岭上建城,置兴安副都统衔总管一员。光绪二十四年,设通肯副都统,驻海伦城。至清末黑龙江将军所辖有黑龙江(瑷珲)、墨尔根、齐齐哈尔、呼兰、布特哈、呼伦贝尔和通肯等七副都统及兴安城副都统衔总管。

黑龙江行政区划设置较晚。咸丰后因内地汉族移民大增,同治二年(1863)于呼兰河流域设理事同知厅。三年移住巴彦苏苏,管理呼兰所属境域赋课刑名及交涉事件,为黑龙江民政设制之始。光绪八年于北田林子(今绥化)设绥化厅。光绪三十年又于通肯海伦河垦区置海伦厅;呼兰厅移治呼兰城升府,绥化厅亦升府,巴彦改州,于扎赉特旗莫勒红岗子垦地置大赉厅;以及兰西、木兰、青冈、余庆等设县。次年又于齐齐哈尔置黑水厅,于郭尔罗斯后旗垦地置肇州厅,杜尔伯特蒙族垦地置安达厅,并设拜泉、汤原、大通三县。是年裁呼兰、通肯副都统,添设绥兰海分巡兵备道,驻绥化。至光绪三十三年裁将军,建行省;置巡抚,相继改设行政官制,于是行政区域体系日趋完善。光绪三十四年海伦厅升府,领青冈、拜泉二县。黑水厅升龙江府。同年,墨尔根以城改置嫩江府,又于大黑河置黑河府,黑龙江城改置瑷珲直隶厅,呼伦贝尔城改置呼伦直隶厅,满洲里设胪膑府。宣统元年(1909)又设呼伦兵备道,驻呼伦厅,辖呼伦厅与胪膑府;设瑷珲兵备道,驻瑷珲厅,辖瑷珲厅与黑河府。另光绪三十二年移绥化城之绥兰海道驻内兴安岭东,更名兴安兵备道,专办垦务、林矿等事宜。三十四年建署于托罗山北,为道治,领汤原、大通二县。宣统二年又于东布特哈设讷河直隶厅。

[注五]奉天。顺治元年(1644),以盛京(今辽宁沈阳)为留都,置内大臣统辖东北全境。三年改内大臣为昂邦章京。康熙元年(1662)改汉称为镇守辽东等处地方将军。四年改镇守奉天等处地方将军。至乾隆十二年(1747)定名盛京将军,主要负责当地军政事务(见清将军),并兼管奉天府尹事务大臣,监督府尹。康熙后盛京将军辖境,东至兴京边二百八十里吉林乌拉界,西至山海关八百余里山海卫界,南至金州(今辽宁大连)南境七百三十余里海界,北至开原边二百六十余里。

将军下设副都统(初名梅勒章京)二员。雍正五年(1727)增为三员,分驻盛京、锦州、熊岳三城。同时还于重要城、堡、关门地方设城守尉、防守尉、协领、佐领、防御等官率兵驻扎。后因海防紧要,道光二十三年(1843)熊岳副都统移驻金州,更名金州副都统。光绪元年(1875)为守护永陵,新设兴京副都统。五年添设围场海龙总管,六年定围场总管加副都统衔。

另沿奉天与吉林、内蒙古柳条边设威远堡等十余处边门,亦派官兵驻守,分属盛京兵部及各地副都统,并统属于将军。同时,盛京将军还负责监督哲里木盟的科尔沁六旗。

清统一全国后,奉天地区仿顺天府事例,设民署民官管理汉族事务。在时间上可分两个时期:

封禁期。顺治十年至咸丰十年(1860),除短时外,主要为“封禁”期,顺治十年设辽阳府(今辽阳),辖辽阳(附郭)、海城二县。十四年罢辽阳府,于盛京置奉天府,设府尹(专管盛京地方民人事务)。康熙三年增承德(附郭)、盖平(今盖县)、开原、铁岭四县,升辽阳县为州。于此稍前,康熙元年在辽西锦州地方置锦县,三年于广宁(今辽宁北镇)设广宁府,另置广宁县、宁远州,并隶广宁府。四年罢广宁府,改设锦州府,移治锦县。锦州府及所属州县,均受奉天府尹管辖。雍正四年奉天府境域扩大,于吉林乌拉置永吉州,宁古塔(今黑龙江省宁安)置泰宁县,伯都讷(今吉林扶余)置长宁县。此时奉天府辖境北至长宁县松花江八百七十里蒙古界,东北至永吉州穆稜河二千零四十余里宁古塔界。西北至义县大宁堡四百五十余里界。七年罢泰宁县。乾隆元年罢长宁县,并入永吉州。十二年永吉州改吉林厅,隶吉林将军。至此奉天府辖境缩小,仅及东北开原以南辽沈和半岛地区。至咸丰十年奉天府尹辖奉天、锦州二府,辽阳等四州,以及五厅八县。这些府、厅、州、县主要分布在辽河两岸和滨海地区。

弛禁开放期。咸丰十年后,根据中英《天津条约》规定:首开辽河下游牛庄为商埠,后因辽河淤积,十一年改为营口,遂使营口成为东北第一个向外国开放的通商口岸。此后清政府鉴于形势,废除“封禁”,采取“移民实边”政策。中日甲午战争后,光绪三十一年东北全部开禁。又兼东清(后改中东)铁路兴建,于是关内齐鲁、燕、晋一带农民大量移居东北。东北民政管理体制和区划体系逐步完备。为巩固海防,加强边疆治理,同治五年(1866)改山海关监督为奉锦山海关兵备道,并加按察使衔,辖沿海金州厅、岫岩州、复州、海城、盖平等地。同年设营口海防同知,以加强海关管理。光绪二年命盛京将军兼管奉天府尹,加兵部尚书右都御史衔,总督奉天旗民地方军务兼理粮饷关防。加奉天府尹二品衔,以右副都御史行巡抚事。各州县满汉兼用。三十三年裁盛京将军,改设奉天省,置巡抚。至宣统三年(1911)奉天省共领四道、八府、五直隶厅、三散厅、六州、三十二县。光绪末年,奉天(沈阳)、安东、大东沟、辽阳、凤城、新民、铁岭、通江子、法库门、大连等十处辟为商埠。随着东清南满铁路支线(1903)、京奉(1907)、安奉(1910)等铁路建成,奉天省的交通和地理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。大连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天然的港湾条件,取代营口而跃居东北第一大港。昔日的辽河、松花江、鸭绿江水运日趋衰落,旧时驿站交通被取代;一些新的经济和交通中心很快集向铁路沿线。

[注六]吉林。清顺治十年(1653)置宁古塔昂邦章京(意为军事长官),初治海林(今黑龙江海林),后移宁古塔(今宁安)。康熙元年(1662)改汉称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。十二年始建吉林乌拉城,移驻副都统一人,领吉林乌拉、五常堡、打牲乌拉、伊通等旗署,镇守和管理旗人事务。十五年宁古塔将军移驻吉林乌拉(今吉林市)。乾隆二十二年(1757)更名为镇守吉林等处将军,负责吉林等地军政事务。康熙三十一年于松花江与嫩江汇流伯都讷(今扶余)地方,设伯都讷副都统,管辖伯都讷、长春等处八旗事务。雍正三年(1725)在松花江中游阿勒楚喀(今阿城)置副都统,管理拉林河、穆棱河、蚂蚁河等流域八旗事务;雍正五年在牡丹江注入松花江汇口之三姓城(今依兰)置三姓副都统,管辖黑龙江下游,包括库页岛及沿海诸岛八旗及各少数民族等五十六姓。光绪七年(1881)于图们江下游以北珲春地方设珲春副都统,管辖和镇守图们江以北边境地区。以上副都统六员,通称“吉林六城”副都统,由吉林将军统辖。吉林将军辖境迭经变化,初北至外兴安岭两千余里,东北至庙街四千四百余里,东至海三千余里,西北至贝加尔湖以东广大地区。康熙二十二年后,析外兴安岭以南、亨滚河上游哈达乌拉河,黑龙江左岸毕占河及东流松花江以西广大地区与黑龙江将军。咸丰十年(1860)前,吉林将军辖境以吉林乌拉为中心,东至海三千余里,西至威远堡门五百九十五里开原县界,南至长白山一千三百里朝鲜界,北至拉哈福阿色库六百余里内蒙古界,东北包括乌第河以南黑龙江下游广大地区。此后,根据中俄《北京条约》,乌苏里江以东至海大片领土为沙俄侵占。其界自乌苏里江口泝流至松阿察河,越兴凯湖,西至白稜河口,又逾大绥芬河,南至瑚布图河口,又南而西至图们江口。以东属俄。吉林将军除直辖六城副都统外,还统辖吉林等五城协领、伊通等二佐领、赫尔苏等四边门以及二十二驿站、二十七边台、一百零六处卡伦,并且管理水师营、鸟枪营和官庄等。

吉林向称“满洲故国”,长期为封禁重地,故设行政区划较晚。雍正四年在吉林初置永吉州,隶奉天府。乾隆十二年设吉林直隶厅,隶吉林将军。此为清代吉林第一个民政机构,治吉林城。嘉庆五年(1800)置长春厅。光绪四年(1878)设立垦务局,放荒招垦,于是汉族人口骤增。光绪八年后陆续置府、厅、州、县。

真实历史上,光绪三十三年裁吉林将军,置巡抚,建行省,尽撤副都统,于是府厅州县大量增设,民政和行政机构区划一。至宣统三年(1911)吉林省境内共有西南、西北、东南、东北四路道,吉林等十一府以及一直隶厅、四散厅、三州、十八县。省会治吉林城。辖境,西以伊通州、长春府与奉天府接界;南以鸭绿江、图们江与朝鲜为界;东以自乌苏里江口泝流至松阿察河,逾兴凯湖西至白稜河口,又逾大绥芬河而南至瑚布图河口,又南而西至图们江口内三十里“土”字碑,与俄国东海滨省为界;西北以松花江与黑龙江省为界。清代吉林重要城镇有吉林、长春、宁古塔、三姓、新城、阿勒楚喀等,其中吉林、宁古塔、三姓、新城属清著名“边外七镇”,为驿路和水运交通中心。光绪二十九年东清和南满支线铁路建成后,原滨江(哈尔滨)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,处于东清铁路和松花江交叉点,迅速成为东北北部水陆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。长春亦得到迅速发展。三十二年,依中日满洲善后附约将吉林、长春、哈尔滨、宁古塔、珲春、三姓辟为商埠。

[注七]齐齐哈尔。又作卜魁、布魁。满语“伯克伊”之音译,后改称齐齐哈尔。元初为乃颜大王封地,至元中属蒲峪路屯田万户府。明于此地置拜苦卫。清初为达斡尔、锡伯、封勒察诸部弋猎游牧之地,设副都统衔打牲总管驻守。康熙十三年(1674)为抵制沙俄入侵,清政府自吉林乌拉调水师编为齐齐哈尔水师营驻此,并设总管。二十三年,于嫩江西岸去今城十里之齐齐哈尔屯设火器营,置参领驻守。康熙三十年,拟建城于齐齐哈尔,以与墨尔根中隔嫩江不便,次年在嫩江南岸之伯克伊庄地建城,仍名齐齐哈尔,设城守尉。三十七年移墨尔根副都统驻此。次年,黑龙江将军亦移驻此城。今为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所在地。

本章历史资料来源:清朝网、《清史稿》、《中国近代史》(中华书局第四版)

附:光兴五年(西元1900年)帝国政区简表

行省:

直隶——首府保定

黑龙江——首府齐齐哈尔

吉林——首府吉林

奉天——首府盛京(沈阳)

山东——首府济南

山西——首府太原

陕西——首府长安(西安)

河南——首府郑州

江苏——首府江宁(南京)

浙江——首府杭州

安徽——首府合肥

湖北——首府武昌

湖南——首府长沙

江西——首府南昌

福建——首府福州

台湾——首府台北

广东——首府广州

广西——首府桂林

贵州——首府贵阳

云南——首府昆明

四川——首府成都

青海——首府西宁

甘肃——首府兰州

宁夏——首府银川

新疆——首府迪化(乌鲁木齐)

特区:

蒙古特区——分为外蒙古专区和内蒙古专区,外蒙古专区办事大臣驻地在库仑(乌兰巴托),内蒙古专区办事大臣驻地在呼和浩特。

西藏特区——办事大臣驻地在拉萨

直辖区:

京师直辖区

天津直辖区

上海直辖区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